02 切穿了的山脉
如果幸运 当你乘坐飞机抵达林芝上空时 透过舷窗就可以看到巍峨雪山 随着高度越降越低 山脉之间那条最大的江河也会映入眼帘 这就是雅鲁藏布江 雪峰之间的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上最深的峡谷 (请横屏观看,鲁朗拜峰台远观南迦巴瓦峰,下方就是雅鲁藏布江,摄影师@张泽坤,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如果进一步从高空俯瞰 你将会发现雅鲁藏布江 竟然穿过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两座雪峰后 又切穿喜马拉雅山与岗日嘎布山的相接之处 拐了个超级大弯 奔下高原,走向海拔不过百米的平原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带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这两座雪山高度均超7000米 在西藏东部的高空并肩而立 犹如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弟 方圆数百公里内再无可与之匹敌的山峰 (请横屏观看,南迦巴瓦与加拉白垒的同框,南迦巴瓦峰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最高峰,摄影师@张善友,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两条山脉也紧紧相邻 平均高度超过4000米 山脉顶部更是终年积雪、雪峰林立 (请横屏观看,岗日嘎布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南迦巴瓦峰,摄影师@行影不离,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这两种山脉的阻隔 无论是哪一个都是极难跨越的 但雅江为何有如此大的能量 与绵延高耸的山脉一较高下?
首先,雅江瞄准了山脉之间的脆弱地带 1950年 峡谷大拐弯附近曾发生了 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 8.6级的墨脱地震 地震期间山崩地裂、伤亡惨重 地震后余震不断 雅江干流多处被落石堵塞,河水高涨 (墨脱公路易发生雪崩路段,仅作示意,摄影师@陈小羊) ▼
这里正是印度板块楔入欧亚板块的最东端 以至地表折叠、山脉拥挤扭曲 断裂带密集 地质构造十分破碎 (雅鲁藏布东段主要断裂带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雅江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专攻喜马拉雅山脉的薄弱地带 并在此完成了最为关键的转向 (墨脱果果塘大峡谷,是雅江大拐弯中的诸多小型急转弯之一,仅作为示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除此之外 雅江与其最重要的“帮手”季风水汽汇合 水汽的介入 不仅大大增加了雅江的水量 还让墨脱成为中国的“雨窝” (水汽弥漫的墨脱,摄影师@康辉) ▼
每年夏季 西南季风定时启动 将孟加拉湾蒸腾而出的巨量水汽吹向陆地 当水汽行进至青藏高原南侧时 连绵的高山将会挡住它的去路 水汽却也因此汇集 并在爬升中制造降水 (注:其他季节的水汽来自高空的西风急流输送) 尤其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藏东南 (请横屏观看,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摄影师@马春林,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在这里 交错的山脉有利于收拢水汽 就如同敞开的“宝瓶” 不断将水汽收入囊中 而后化作高山上的积雪 与低海拔的的降雨
就这样 雅鲁藏布江周边的 喜马拉雅、岗日嘎布、郭喀拉日居、念青唐古拉 等藏东南山地 都积累了相当面积的冰川 堪称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密集的冰川群 (雅鲁藏布江周边冰川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这里的冰川群由于降雪量充足 运动速度更快、冰川末端更低 被称为“海洋型冰川” 更活跃的冰川,代表着更强的侵蚀 它把山顶削出凌厉尖锐的峰形 在山坡挖出不计其数的冰川谷 以及如繁星散布的冰川湖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恰青冰川,是西藏境内长度最长、面积最大的冰川是我国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摄影师@张凌霄) ▼
更重要的是 这些庞大的冰川群 稳定地向雅江及其支流提供补给 (昌都市八宿然乌湖,摄影师@林昉) ▼
而在海拔低处 降雨则是更直接、快速、高效的补给雅江 这里不仅是青藏高原率先进入雨季的地区 而且超长待机 (雨季持续时间比较示意,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代表拉萨周边降水情况) ▼
穿行山间 可以看到诸多瀑布、溪流 迫不及待汇入江河 (西藏林芝市墨脱县的乌当瀑布,摄影师@山风) ▼
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便是 帕隆藏布江 它是雅江径流量最丰富的支流 也是唯一一条从大拐弯汇入雅江的大型支流 澎湃的江河让这里同样有险峻的峡谷 丰沛的水汽又让两岸林木苍翠 堪称世外桃源 (请横屏观看,林芝市波密县岗云杉林的草湖,汇入雨季的帕隆藏布江,摄影师@刘培龙) ▼
如此一来 不断成长壮大的雅江 向山脉的薄弱地带发起猛烈撞击
至今峡谷之中 仍保留着两者较量的证据 与高原腹地的开阔河谷相比 逼仄的峡谷中通常少有平坦的土地 但大峡谷入口却有数片平整土地散布河岸 高低不一,如同台阶 人称“阶地” (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阶地,摄影师@颜纯期,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当我们仔细看它的转折跌落处会发现 堆积它的竟是泥沙砾石而非整块岩石 这是曾经的河滩 只是随着地表一次次剧烈抬升 河流一步步因重力而下切 在新的位置形成新的河道 从而留下了多级阶地 (峡谷阶地成因示意,制图@阿土&汉青/星球研究所) ▼
而雅江 它围绕着的喜马拉雅山 恰恰是地球上最活跃、抬升最迅猛之处 它所要经过的落差 是超过2500米,将近1/3个珠峰的高度 因此,大峡谷段的雅江拥有极强的下切之力 在群山围合之间不断劈山开路 (请横屏观看,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南迦巴瓦峰,摄影师@小风) ▼
此外,也有些时候 没有落差也要创造落差
峡谷段的雅江发现这里 山脉构造、冰川运动都极为活跃 一系列因素使得两岸山石极容易滑落 形成滑坡,进而堵塞河道 严重时形成高悬的堰塞湖 (雅鲁藏布大峡谷滑坡密度示意,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一旦堰塞湖决堤 积蓄的江水将以可怖的力量席卷河岸 释放强大的下切之力 这样的力量 雅江积蓄了数次 (波密,摄影师@殷贵远) ▼
就在山体不断被冰川、雅江剥蚀之时 人们发现剥蚀让山峰块体重量减轻 反而让南迦巴瓦峰更快“长高” (南迦巴瓦日落,摄影师@吴亦明) ▼
就这样 持续的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 构成了雅江与喜山最精彩的较量
这场较量则促成了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 从山顶至峡谷最低处,高差接近7000米 加上丰沛的水汽、挺进的热量 让南迦巴瓦峰南坡 可从七千米的冰封山顶到数百米的湿热河谷 从而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 以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物种,密茎贝母兰、墨脱杜鹃、戴帽叶猴、墨脱豹猫,摄影@林森&樊小喆&曾祥乐;标注@阿土/星球研究所) ▼
这样一条贯穿了青藏高原边缘山脉的峡谷 也让水汽搭上了高速通道 更多的蔓延到藏东南地区 打造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 最终再度补给雅鲁藏布江 (墨脱,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云海,摄影师@陈小羊) ▼
此段的雅江高歌猛进 借助天时地利 筑就最磅礴的身躯 打造最壮美的景观 接下来当它穿过这重重雪山 又会是什么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