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能去一趟西藏,是我向往已久,也是我毕生夙愿,但却一直始终未能成行。 我们现代人生活的如此困顿与迷茫,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信仰,而我来到藏区,就是为了寻找信仰。
我自接触佛教开始,就对藏传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是感觉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差异如此之大。 佛教传入我国分成了三个分支:一个是传入云南、缅甸等地区,被称为上座部佛教;一个是传入中原,也就是“永平求法”的摄摩腾和竺法兰随东汉求经的队伍返回长安,开创的汉传佛教;一个是传入西藏的藏传佛教。我曾两次去过北京的雍和宫,也去过五台山,观察过藏传佛教的学习方法,但都不求甚解。
这就是最早向东汉传经的摄摩腾和竺法兰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它们好像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宗教; 汉传佛教主要有八大宗派,但如今流传的却净土宗和禅宗,就连大名鼎鼎的玄奘创立的唯识宗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传入藏地与藏地原始苯教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而后形成了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虽然如今格鲁派几乎一家独大,但其他派别还根深蒂固。
虽然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但究其源头,都源自于印度佛教,但两大支流分别与本地信仰相融合后,似乎变成了截然不同的宗教。 二是藏传佛教为何如此神秘? 藏传佛教分显宗和密宗,而密宗神秘真是令人费解,但信仰密宗的似乎又高人一等,过去的“双修”甚至遁入了邪道,传说双修时甚至能让身体内的神圣之液收放自如,五世达赖因僧众反对他双修,他竟然站在寺院楼上,演示他能把尿出的尿再收回来来证明,这简直比寻找转世灵童还让人目瞪口呆。
三是为何藏传佛教呈现扩大趋势?究竟有何魅力? 近些年来,藏传佛教还深入内地,影响力日渐扩大,中国的顶级富豪中,有三分一信仰佛教,可其中有很多竟然是信仰藏传佛教的,李连杰不但信仰藏传佛教,而且还出了本《超越死亡》的书,马云手上戴的那串念珠,据说也是藏传佛教的,奇人史玉柱每当碰到难解之题时,也是深入藏地寻找解脱之法,等等, 虽然我没有去过藏区,但藏区与藏传佛教都给我留下了美丽且难以磨灭的印象:伴随着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优美的诗篇:“住进布达拉宫,我就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就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自然纯净的蓝天,高耸入云的雪山,日夜旋转的经幢,高亢裂帛的嗓音,不惧死亡的朝圣……;
三月底,我来到了阿坝州的上磨村,虽然只是这匆匆一瞥,却使我的心空灵了许多。 我是随着旅游团来到这个村子的,这个村子是个模范村,试点村,村子不大,总共才有84户人家,从外观上看,房屋建筑还基本保存着藏族原有的风貌,但藏族古老的三层房屋已所剩无几,原来藏族的三层老房屋,一层是养牲口的,二楼住人,三层则装青稞等粮食。这里绝大部分已是平房。 藏区的村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事宗教仪式的东西特别多,你远远望去,五彩缤纷的经幡在风中摇曳,经幡挽着山石共同倾诉着对佛祖的思念,小溪上旋转的经幢伴随着泉水叮咚作响……,这一切,空灵而又神圣。 人们常说的转山、转水、转佛塔,来到这,我才明白了它具有的形式与含义,我也与一位藏族姑娘进行了交流。 藏民们认为,人的一生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就是礼佛,所以藏民们除了必要的生产、生活外,都在从事礼佛活动,即使是从事生产活动,所得的收入也应该敬献给佛祖。
这个村是在九顶山下,藏民们会去转山,藏族姑娘跟我描述了转山的方法,是指藏民围绕这个山顺时针绕行,这个习俗来源于藏族原始的苯教,后来被藏传佛教吸收并发展。转山一天是转不下来的,藏民上山时带有一些吃食,山上有固定的木刻楞房子,可躲避雨雪, 转山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被视为一种精神之旅,藏民们通过转山,认为能够洗脱罪孽,净化身心,并为他人祈福。 每个藏民转完山后,都会带回来一块山石,在自己家院子里垒起来,我看到几乎每家都有一个石堆,这都是藏民转山后带回来的山石堆起的。
藏区的季节有两个: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三月份的这个时候,九顶山上还是积雪覆盖,还很冷,可以想见,无数个风雪交加的春夏秋冬,依然挡不住藏民心向佛祖的脚步。 我一直对转水有很深的疑问,一般来说,转水是指围绕圣湖或者河流进行绕行,类似于转山的形式,在藏族文化中,山水被视为具有神性的存在,转水也是一种向神灵祈祷的方式。 我在这个村看到的,是每家在小河上都建了一个水转经幢,你会看到,流过村里的这条小河里几米的距离就有一个水转经幢。
经幢大都是木制的,上面有经文,经幢上面有一个盖子,经幢是利用河水的冲击力带动经幢旋转,这也是转水的一种方式吧,类似于风车取水的原理。 我问这位藏族姑娘,你们每个人都会去朝圣吗,朝圣的地点是去布达拉宫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