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第五日。从然乌湖回林芝的318国道上,又遇到了堵车

[复制链接]
查看6 | 回复0 | 2025-4-18 20: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藏行,第五日。从然乌湖回林芝的318国道上,又遇到了堵车,自然是堵老板掌舵的因果,我们被堵到了幽长的隧道中。隧道中弥漫着、混杂着尘土、柴油汽油以及常年不流通的空气的味道。人们有躁动的、有不安的,有悠然自得的,也有不知所谓的。
我徒步沿着隧道走了一段,问出了堵车的可能原因,折回且告知同伴,放弃了短时间会通车的幻想。同伴本来是抱怨隧道的空气污浊的,但还是自觉地走到了车外抽他的电子烟。
我先是放平副驾驶的座位睡了一会,准确的说应该是假寐了一会儿,试图平静血氧偏低的焦虑。虽然没有预期的沉沉睡去,不过十几分钟的静坐也让自己失去了困意,于是拿起电子书,新开一本,蔡崇达写的《草民》。在隧道阴暗嘈杂的环境里,读了第一篇《曹操背观音去了》,有流泪的冲动,明明那个南方沿海的东石镇和我的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
前几天刚看完余华写的《在细雨中呼喊》,同样以第一人称写的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在》给我的感受就是荒诞,刻意放大了人性和戏剧性的结局。即使有共情之处,也是普遍中的个例,深刻中的萌芽。而《草民》中的《曹操背观音去了》,更是朴实的痛苦,平淡的无奈。两本书的时间、地点、人物、同样和我相距甚远,但《曹》描写的某人死于非命,某人在痛苦中坚持,却让我共情的需要控制眼泪。
人活着那么难,为什么还要坚持活着,还要延续子孙让他们同样艰难的这样活着呢?
文中曹操每天都会问:“你今天过得好吗?”。这一句在曹操死去被文章中的母亲所沿袭,“你今天过得好吗?”
如果作品中的“你今天过得好吗?”一问,硬要解释为作者希望读者重视活在当下。一个个当下,连起来活确实是活下来了,但是人生的意义仅仅是活在当下本身吗?还是活在当下需要有个意义呢?还是两者其实意义都不是很大……

其中文中写道:"
母亲倒是自己笑了:为什么要让你们知道?
活在这世界上,谁的人生不是堆满了苦头,谁不需要学会吞下自己的苦痛呢。
就像你父亲,肯定很多苦头没和我说,就像你,肯定很多苦头也自己吞了,不是吗?"

f4183d9aa821464b8434c137dface181~tplv-obj:1840:1840.jpg 434588a664bb4e7d98ef57d9f7d2b3cd~tplv-obj:3072:3072.jpg

"进藏不易,您的打赏如灯塔, 点亮我前行的路"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