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被意为“雪山宝贝”。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雪峰四壁对称,形如金字塔。与拉萨的直线距离高达1000公里,与札达、噶尔、革吉三县接壤,与印度、尼泊尔毗邻。
冈仁波齐属于冈底斯山脉,冈底斯山脉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北,并与后者大致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西起喀喇昆仑山脉东南的萨色尔山脊、阿里狮泉河,东延至纳木错西南至拉萨,与念青唐古拉山脉衔接,东西绵亘长度大于1500千米,横亘在日喀则北部。冈仁波齐峰是该山脉的主峰,处于山脉西段。
冈底斯山脉主要由强烈褶皱的白垩系、侏罗系以及规模宏大的中酸性侵入岩和混合岩组成,被称为冈底斯燕山晚期褶皱带。其主峰冈仁波齐峰底部为燕山期花岗岩,其上为厚达2000米的始新世砾岩和砂岩层。
冈底斯山脉所在的地区,在上古生代之后,与南方大陆(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在晚白垩世与亚欧大陆碰撞、并合;到第三纪始新世印度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开始接触,渐新世全面碰撞、并合,在以后一系列地质构造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冈底斯山脉。
冈仁波齐峰四壁匀称,状如金字塔,终年积雪,分布着28条现代冰川 。从南面望去,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水平方向的岩层构成万字符 。其所在地区地形地貌独特,山形如橄榄,被八瓣莲花状群峦环绕 。
冈仁波齐的名字来源于藏语“གངས་རིན་པོ་ཆེ”,音译为“Kangrinboqe”,意为“神灵之山”或“雪山之宝”“上师一样的山”等。
在藏语中,“冈”表示雪或者雪山。因冈仁波齐峰终年积雪不化,其洁白的雪顶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故而得名中有“冈”字。
“仁波齐”即“仁波切”的另一个音译,在藏语中有珍宝、珍贵的意思,常被藏族人用来尊称一些地位极高的高僧大德或上师大活佛等。用“仁波齐”来称呼这座山,体现了藏族人对冈仁波齐雪山的敬仰,又表现出了某种心理上的亲近,形容这座雪山就像身边的上师活佛一样。
冈仁波齐在多种宗教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雍仲本教发源于冈仁波齐峰周围地区,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法。在本教中,冈仁波齐被视为“世界的中心”和“神灵之山”,是八千万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极乐世界之地,曾诞生八千万贤能并传播佛法的圣地。
冈仁波齐又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被认为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佛教典籍中的大千世界的中心——须弥山,被众教一致认定就是冈仁波齐,它也是众神聚会的香巴拉。
印度教把冈仁波齐神山看做大黑天神的驻锡地,湿婆神的居所,是世界的中心,湿婆神在此冥想和表演神圣舞蹈。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因此每年都有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前来朝拜。
耆那教徒认为冈仁波齐是“卡尔基山”,是其圣地之一,也是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信徒们相信山脉的每一部分都与宗教仪式和神话有关,绕行冈仁波齐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脱。
曲古寺,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在冈仁波齐峰西面。由瑜伽行者念钦(即聂波大成就者)于13世纪修建,可近距离欣赏冈仁波齐西壁风光。主供自形无量寿佛(曲古)石雕像。传说绕曲古寺转十三圈,相当于转冈仁波齐一圈。
止热寺,处于拉曲北侧的仲隆山上,位于冈仁波齐的北麓。依山而建,是礼拜神山北壁的绝佳之地,在此可夜观满天星辰,晨起拍摄冈仁波齐日照金山。
尊珠寺,位于冈仁波齐东南方巽卦方位 。相传寺庙是以米拉日巴与那若本琼在此施展神通斗法留下的神通洞而建成 。
江扎寺,位于冈仁波齐内圈南侧。年代久远,具体建造时间不详。色龙寺与江扎寺隔山相对,尊珠普寺宁静祥和。赛龙寺,处于冈仁波齐内圈。
转山路线景区的核心宗教体验区,转山路线长达50多公里,沿途有众多宗教遗迹和圣迹,如曲古寺、止热寺等寺庙,以及天葬台、佛塔等。信徒和游客在转山过程中可以进行朝拜、祈祷等宗教活动,体验深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塔尔钦小镇是转山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游客的主要集散地,有众多的住宿、餐饮和购物场所,为游客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和转山所需的物资补给。
卓玛拉垭口,海拔5648米,是观赏冈仁波齐全貌的最佳位置,也是转山途中的最高点,山口经幡猎猎 。
- 外转路线:从塔钦乡开始顺时针转山,路线呈环状围绕冈仁波齐峰,途经经幡广场、曲古寺、止热寺、天葬台、卓玛拉垭口等重要地点,全程约54公里。 - 内转路线:又被称为“空行母密道”,宗教门槛很高,须外转13圈后,才能取得内转神山的资格,道路险,难度系数大。
冈仁波齐峰作为景区的核心景观,其独特的山峰造型,如金字塔般的山体,以及终年不化的积雪,其向阳面终年不化,背面则长年无雪,十分神奇 ,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2004年,冈仁波齐国家级森林公园成立。 2024年4月20日起,冈仁波齐正式开山,与此同时,阿里一山两湖景区及相关配套设施也将同步开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