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风格各异的新年
当大部分地区都在农历正月初一热热闹闹过新年的时候,你知道吗? 在西藏,一年当中会迎来四个风格各异的新年。 第一个新年:藏历十月初一的林芝工布新年 第二个新年:藏历十一月初一的阿里地区普兰新年 第三个新年:藏历十二月初一的日喀则农历新年 第四个新年:藏历正月初一,拉萨藏历新年 这四个新年贯穿了秋冬季节,让西藏的岁末年初充满了接连不断的欢乐与祥和。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片神奇的高原拥有如此独特的年俗景观呢? 藏地历法的独特演进
要探究这背后的缘由,得先从藏历说起。 藏历有着悠久且复杂的发展历程,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融合了天文、地理、宗教与民俗等诸多元素。 公元 7 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历法知识、汉地的生肖、五行推算法等如同星星火种,融入藏地原有的历法体系之中。 同一时期,印度的时轮历法也传入藏区,藏族的天文学家们博采众长,以本土古老的《嘎姆白玛》历法为根基,将汉历、时轮历等巧妙融合,创制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藏历雏形。 它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与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搭配纪年,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每三年设置一次闰月来平衡季节与月份的偏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合历。 这种融合后的藏历,既照顾到了高原地区独特的物候变化,又有了更为精准的时间推算体系,满足了宗教仪式、节庆安排以及农牧业生产等多方面的需求。
不过,即便同属藏历体系,由于西藏地域广袤,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形态各异,对历法的具体运用和新年起始的认知也逐渐产生了分化。 像林芝工布地区,地处藏东南,森林茂密、气候温润,农事活动的节奏相对特殊,与卫藏核心地区存在差异; 阿里普兰,位于高原西部,靠近边境,受周边文化影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传统习俗; 日喀则部分区域,作为后藏的重要农耕区,其农事规律又与别处不同。 这些地区特色在岁月沉淀中,一步步塑造出各自独特的新年日期与庆祝方式,让西藏大地的新年变得多彩多姿。 工布新年:战争催生的最早新年
工布新年,是西藏最早迎来的新年,每年藏历十月初一,当其他地方还未开启年节筹备时,林芝市的巴宜区、米林市、工布江达县等地已沉浸在一片欢乐海洋之中。 这个习俗可追溯至遥远的吐蕃时期,相传,工布地区遭遇北方部落侵犯,英勇的工布人民挺身而出,整军备战。 但出征之路漫漫,归期难料,眼看过年无望,战士们满心惆怅。工布王见状,毅然决定将新年提前至藏历十月初一。 这一暖心之举,让士兵们士气大振,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对新年的期盼奔赴战场,最终凯旋而归。此后,每年的藏历十月初一便成为工布地区固定的新年欢庆日,延续千年至今。 新年期间,工布地区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极具特色。 “请狗赴宴” 是其中一项古老习俗,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会在院子里摆上精心准备的食物,有糌粑、牛肉、奶渣、水果等,恭请家中的狗率先品尝。 在当地人心中,狗是人类的朋友、生活的伙伴,更是能预知吉凶的灵性动物。狗先吃粮食,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先吃酥油、奶渣,则意味着牧业兴旺。主人们满怀期待地注视着狗的一举一动,狗的选择仿佛是神意的传达,关乎着全家新一年的生计希望。 吃 “结达” 也别有一番风味,全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炉边,烤制 “结达”。 这 “结达” 是用酥油、牛奶、面粉制成的面疙瘩,戳在木棍上伸进火里,不一会儿,香气四溢。烤好的 “结达” 既可直接吃,享受那原始的麦香与奶香、酥油香交织的醇厚味道,也可搭配荞麦饼,口感层次更为丰富。一家人欢声笑语,边烤边吃,其乐融融,温馨满溢。 还有一项充满力量感的活动 —— 射工布响箭。工布响箭,藏文称 “毕秀”,是工布文化的骄傲。新年之际,身着猎装的工布勇士们个个英姿飒爽,手挽长弓,目光如炬,瞄准靶心。赛场上,百余人齐声高唱《箭歌》,激昂的歌声、呼啸的箭声交织回荡,展现着工布男子的豪迈气魄与精湛技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活力与激情。 工布新年的美食同样诱人。这里水土丰美,滋养出诸多美味。藏香猪,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工布人民偏爱风干生吃,入口咀嚼,肉香四溢,越品越香;若烤着吃,更是风味独特,用木炭灰烤、棍子夹住烤或是大铁夹子整只烤,不同方式带来不同口感,外焦里嫩,香气扑鼻。 藏香鸡是石锅鸡的绝佳食材,与各类珍稀菌类一同慢炖,汤汁浓郁鲜美,鸡肉鲜嫩入味,每一口都是大自然与美食技艺的完美融合,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普兰新年:原始苯波历法的遗珠
相隔一个月后,阿里地区普兰县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普兰新年,时间是藏历十一月初一。 普兰新年历史超千年,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习俗,背后的原始苯波历法更是藏文化的源头之一。它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推算时间,与现代藏历有所不同,其大年初一恰好和现行藏历的十一月一日重合,所以相较春节,普兰新年往往会提前到来。 普兰新年的习俗别具一格,充满仪式感。 “古突之夜” 相当于除夕夜,十分热闹。 “古突” 是用九种食材精心熬制的粥,寓意着全年丰收,大家还会尽量喝下九碗,讨个吉祥圆满。夜幕降临时,家中男女主人齐动手,准备驱邪仪式。
他们用糌粑捏出代表 “噜” 的小人、牲畜和酥油灯,家人手持糌粑团,从头顶往脚下、再逆向来回沾,祈祷驱走病痛灾祸,留住健康福气,最后将掌纹、头发或衣角揉进糌粑团,放入 “噜” 盒。待星星挂满夜空,村里男人们带着盒子来到空旷田地,点篝火、放鞭炮,把 “噜” 及糌粑团丢进火中,围圈歌舞,结束后径直回家,不能回头,女主人则在门口用糌粑粉迎接,祝贺他们成功驱邪。
大年初一清晨,女主人就开启忙碌模式。曙光未现时,她赶到溪边取回一桶水,称作 “银水”,供奉佛堂,让家人在被窝里喝上用其煮的青稞粥; 待东方日出,再背回被阳光照耀的 “金水”,为家人做酥油茶。这 “金水、银水” 不仅供神佛,还供牲畜饮用、家人食用,承载着福气、幸运与吉祥。 一家人酒足饭饱后,晚辈们依次给长辈磕头,行普兰语 “恰才” 之礼,感恩养育教导之恩,长辈则给年幼晚辈发 “压岁钱”,再捏一撮酥油轻点晚辈头顶,赐予祝福。此后,一家人继续吃肉喝酒,兴起时载歌载舞,欢乐常伴。
初二是换新屋顶隆达的日子,人们早早起身,带着糌粑粉、酥油等爬上屋顶露台。 他们用糌粑粉在屋顶画出吉祥图案,将崭新的隆达经幡高高竖起,让五彩经幡随风舞动。经幡上印满经文,风每吹动一次,就相当于诵经一次,人们相信这样能将祈福声传递到天地神灵处,护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在这一天,整个普兰县城的屋顶都焕然一新,处处飘扬着鲜艳的经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还有一项特别有趣的习俗 —— 全村孩子 “讨” 新年礼物。藏历十月三十日,孩子们穿上新衣,成群结队穿梭在村里。他们站在各家门口,用稚嫩童声唱响欢快儿歌,主人们闻声而出,笑容满面地送上青稞酒、卡塞、糖果、零花钱等礼物。 日喀则农事新年:为农忙 “让路” 的庆典
当藏历十二月初一来临,日喀则地区及附近以农耕为主的区域,如隶属拉萨市的尼木县等地,便迎来了他们的农事新年,这也是当地传统的藏历新年,被亲切称作 “农民新年” 或 “索呐” 新年。 日喀则堪称 “西藏粮仓”,农耕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这里的人们深知 “没有比农耕更重要的事,可又没有比过年更欢乐的节日”。 藏历元月,春寒尚未散尽,土地却亟待耕耘,农民们就要开启繁忙的春耕了。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农忙,又不错过新年的欢庆,祖先们智慧地将新年提前一个月,让大家在劳作前尽情享受年节的喜悦,这一传统便代代相传至今。
虽同属藏历新年体系,日喀则农事新年的习俗却有着自己的节奏。 藏历十一月二十九,喜庆氛围就已悄然弥漫。这天,男人们会郑重其事地洗头,寓意洗净尘埃、迎接新年新气象; 家中要举行 “古恰” 活动,用糌粑精心绘出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等八吉祥图,每一笔都饱含对来年的美好祈愿,这些图案或张贴于家中醒目处,或供奉在佛龛前,为家宅增添祥瑞之气。
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吃 “古突”,面疙瘩里包着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吃到石头预示性格坚毅,羊毛代表心地善良,辣椒意味着嘴不饶人,木炭示意心黑,硬币则寓意财运亨通,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吐露出 “命运预言”,为节日添了几分趣味与神秘。
大年初一,天刚破晓,“抢水” 大戏开场,各家主妇手持水桶,疾步奔向河边或井边,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急切,谁能舀到新年第一桶水,谁家便被认为能获得全年最好的运气,这 “水新” 承载着财富、安康的希望。 随后,人们还会带着 “切玛”、糌粑去取 “四新”,从别人家牛圈里取 “牛粪新”,祈愿新一年肥料充足、庄稼茁壮;从地里取 “土新”,期望土地肥沃、五谷丰登;从狗窝里取 “粪新”,盼六畜兴旺、家畜安康。取回 “四新” 后,细心地粘上酥油花,安置在特定位置,宛如为家宅筑起一道防护福泽的屏障,抵御霜灾雹害,招来滚滚财源。
初一早晨,还有个有趣的 “初一油光光” 仪式,长辈们不仅给孩子头上抹许多油,还把烟灰和油混合,仔细地将家畜的角抹得亮光光,口中念念有词,为牛羊送上新年的繁殖兴旺祝福。 之后,取出酒糟喂家畜,邀请它们一同过年,共享欢乐。中午时分,一家人围坐在暖烘烘的火炉边,煮好的羊头肉端上桌,这是前一天就精心清理、炖煮的美味。大家手撕羊头肉,就着自家酿制的青稞酒,边吃边聊,男人们谈着农事计划、分享往昔趣事,女人们叮嘱家人、畅想来年生活,欢声笑语回荡屋内,幸福满溢。
初二、初三,走亲访友成为主角。初二一早,家中老人带着晚辈,带上祭品前往田间祭祀土地神和护法神,感恩土地滋养、祈求神灵护佑。 祭祀完毕,孩子们欢欢喜喜捧着酒壶,跟随长辈向邻里乡亲、亲朋好友拜年,一句句 “扎西德勒” 传递着真挚祝福,邻里间的情谊在互动中愈发醇厚。 初三,依据家庭经济状况,人们会在自家屋顶献上神烟祭神,袅袅青烟带着心愿飘向苍穹,再插上五彩斑斓、写满经文的经幡,微风吹过,经幡猎猎作响,似在与天地对话,为家中招来好运。 从这天起,家里宾客不断,主人热情地将亲戚、朋友、恋人都请进家门,每日三餐盛情款待,大家谈天说地、唱歌跳舞,尽情享受相聚时光。 拉萨新年:传统藏历新年的典范
当藏历元月初一的曙光洒向拉萨河谷,整个高原圣城便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又热烈欢庆的节日氛围之中,这便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传统藏历新年,它是西藏新年文化的集大成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全民的欢乐期盼。 从藏历十二月初起,拉萨的家家户户就忙碌起来,为新年精心筹备。人们会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悉心培育青苗,嫩绿的麦芽饱含着对来年丰收的憧憬,供于佛龛前的双柜之上,宛如新生的希望。 十二月中旬,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的醇厚香气,各家各户纷纷用酥油和白面炸出形状各异的 “卡赛”,耳朵状的 “古过”、长条形的 “那戛”、圆形的 “布鲁”、勺子形的 “宾多” 等,金黄酥脆,既是美味的节日零食,也是装点供桌的艺术品。
十二月二十九日,“古突之夜” 是重头戏,人们把灶房打扫得一尘不染,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绘上 “八吉祥徽”,傍晚时分,全家围坐,做 “帕土”(面疙瘩),天黑后开始吃 “土巴”(煮熟的面疙瘩),藏族称为 “古土”。 吃完 “古土”,驱鬼仪式登场,女主人将剩的 “古土” 倒入陶罐端出门外,男主人手执点燃的麦秆挥舞喊叫,令妖魔鬼怪出去,女主人径直走出院外不回首,把陶罐扔掉,男主人也将残火扔出,女主人返回时接受 “哈达” 或糌粑祝福,二十九日晚的八廓街烟火缭绕,喊声四起,大家齐心赶走一年的不吉霉运。 除夕晚上,房屋内外再度清扫,室内焕然一新,佛龛前用各式 “卡赛” 摆放 “碟嘎”,供品琳琅满目,中间是层层垒起的油炸面食,点缀着各类糖果,两边摆着绿茵茵的青稞苗,供桌上羊头醒目,祈愿新岁富足安康。
大年初一清晨,主妇天不亮就起身,熬制 “观颠”,家人起床前先喝一碗,暖身祈福。随后主妇去井边打回新年第一桶水,传说此水神圣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就能免去灾难,获吉祥平安。水背回家,先倒在碗里供于佛龛前,点酥油灯、上香祈愿。 从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成为拉萨新年的日常,人们互相拜年祝贺,唱歌跳舞。客人登门先说 “罗萨扎西德勒”,主人捧切玛迎接,客人吃切玛后,大家才坐下来喝酒聊天。 民间艺人也纷纷出动,说唱 “折嘎”,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即兴编唱,赞美女主人、男主人,祝福新年好运,常得主人款待。
藏历一月初三,上午太阳升起,居民聚居的大院子热闹非凡,十点左右,各家把切玛、茶、酒、干果、卡赛等搬上楼顶,围坐一起,互敬切玛,共赏暖阳,展望新的一年。 传统藏历新年期间,恰逢拉萨一年一度的传召大法会,宗教的庄严肃穆与节日的欢乐喜庆交织相融。 特别是正月十五的酥油花灯节,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夜幕下,八廓街摆满用酥油精心雕琢的花灯,有佛像、花卉、神话故事场景等,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在酥油灯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人们穿梭其中,赞叹不已,诵经声、欢笑声回荡夜空,为新年画上浓墨重彩的句号,也让拉萨的藏历新年成为一场全民参与、传承千年的文化狂欢,展现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魅力与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多元融合的文化魅力西藏这四个新年,就像四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展现着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包容。 它们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着先辈的记忆与智慧;是地域特色的彰显,与当地的山水、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更是民族精神的纽带,在年复一年的欢庆中,凝聚着藏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族亲情的珍视、对自然神灵的敬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新年习俗都如高原上的星辰,闪耀着独特光芒,吸引着人们走进西藏,去探寻、去感受、去沉醉于这片神秘土地的无尽魅力,领略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中这朵奇葩的独特风姿。
|